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国农业“惊人一跃” ——大变局,新蓝海

    信息发布者:杨高目次力
    2017-07-21 12:56:54   转载

     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简言之,就是从农业2.0时代,全面迈向农业3.0时代。


      所谓农业3.0时代,是相对农业1.0、2.0时代而言。农业1.0时代对应于传统农业社会,其特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技术水平较低,耕作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对风调雨顺、地力水源等自然因素依赖度高。农业2.0时代开启于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其特征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反哺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品广泛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农产品“量”的问题基本解决。


      农业3.0时代则发端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它既是对农业2.0时代的继承,也是对农业2.0时代的超越;它的技术水平更高、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加个性化、更具丰富性;它不仅满足“量”的需求,也能很好地满足“质”的要求。总之,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颠覆性的农业。


      当下,农业3.0时代的图景正在中国大地展开。这是一个大变局,这是一片新蓝海,这里有惊喜,也有忧伤;有新生,也有死亡;有“风正一帆悬”的畅快,也有“云深不知处”的迷惘……本期专题带您一起感受农业3.0的时代脉搏。




      6月7日,河南浚县一处麦地正在收割小麦。 


     617ade213a9d439e_640o.jpg


    中国农业“惊人一跃”


    ——大变局,新蓝海:扣启农业3.0时代(之一)


      从农业2.0到农业3.0,中国农业正在展开“惊人一跃”。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跃,因其规模之大、变化之巨、时间之急,所以惊人;这也是面对考验的一跃,社会需求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内外市场的夹逼,容不得半点闪失,故而惊人;这更是创造明天的一跃,新模式涌现、新农人壮大、新生活流行,因此惊人。


      2015年,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惊人一跃”与此正相呼应。


      新挑战 新方位


      对于中国农业而言,当下的挑战显而易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走了农村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的求解已迫在眉睫;


      农业生产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农资成本等近年来快速提升,而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上涨有限,甚至有所下滑,两相夹逼的形势短期内难有改观;


      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十余年连续增产,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地下水超采、地力退化、面源污染、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众对农产品的品质、健康、安全性、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并不能与之完全对接,社会诟病不断……


      挑战催生变革,巨大的挑战催生巨大的变革。当然,变革还需要催化剂。


      政策的调整是重要的催化剂之一。正是基于上述形势,中央作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部署,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不再一味强调产量,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确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放开进口,等等。


      技术的应用是另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尤其是不断普及的信息技术,为改造农业体系、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了强大动力。


      总体来看,中国农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看待中国农业,需要多个维度,经济的维度、民生的维度、政策的维度、技术的维度……每一个维度考察下来,就明白了中国农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一个必须转型、正在转型且转型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


    20160704-de40f7abc34f4f63.jpg


      新取向 新趋势


      观察农业大转型,我们会发现几个大的取向和趋势。


      在目标取向方面,从主要追求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并重。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改革时,就强调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中央的要求、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中农业发展的热点。


      在生产方式方面,更加依赖技术的支撑,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导向。技术水平的升级,是农业3.0时代题中应有之义。技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是全方位的,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黑科技”的应用。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则以底线、红线的形式,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出要求,轮作休耕、秸秆还田、化肥零增长、滴灌微灌等生产方式方兴未艾。


      在经营体制方面,“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城镇化率即使达到70%,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不会根本改变,这决定了我国规模经营必须是适度的;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靠的是规模可以做到很大的社会化服务。这两者的结合,是中国农业应对竞争挑战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央倡导的农业现代化方向。


      在产业链条方面,从产销一体到以销定产,农业大规模定制将逐渐普及。以往是种什么吃什么,将来是吃什么种什么;以往的农业产业链条——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消费,基本以生产为起点、围绕生产来进行,将来依托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条在很大程度上要倒过来,以消费为起点、围绕消费来构建。


      在模式业态方面,注重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农产品,农业还是农业文明的载体、田园生活的依托、乡村风貌的内核,农业还有体验、休闲、教育、养生等功能,以这些功能为基础的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


      新特征 新样态


      在这些大趋势之下,3.0时代的农业可谓百舸争流,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总体来看,这些农业都追求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丰富化;这些农业的经营主体更年轻、更好学、更懂管理和市场;他们也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依托合作社、背靠社会化服务组织、灵活运用政府的各种扶持资源……


      至于农业3.0时代的农业样态,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比较重要的就有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定制农业、品质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观光农业等等,以及由这些农业样态交叉融合而来的新样态。


      比如智慧农业,它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管理等环节,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智能农业装备,依托大数据,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种植和智能化生产,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再造。


      又比如绿色农业,它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民众对高品质、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相对接,采用农药减量、生态循环、施用有机肥等绿色生产方式,生产市场认可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类似这样的农业样态不断兴起,“农业+”“+农业”,农业正在抛弃单纯的“地里刨食”,告别简单粗放、整齐划一,迈向一个新时代——农业3.0时代。


      农业的故事还会更精彩,我们一起期待。




    智慧农业:互联网来当“大管家”


    4fb12ddd6304e7cf_640o.jpg


      客商在一家农业公司的智慧大棚内扫二维码查询蔬菜信息。 


      农业3.0时代一大根本特征,就是突出的“智慧含量”。当信息时代的新技术装备农业生产加工全流程,当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角落都享受互联网的阳光雨露,农业会怎样?


      农田有情况 轻松早知道


      望着基地长势喜人的各类瓜果蔬菜,江西井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槐康一脸笑容。


      “现在种地讲科学,有了这个‘神器’,浇水施肥就跟玩儿似的!”指着基地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陈槐康略带神秘地说,这套设备由一台电脑控制,它可以感知土壤和环境,然后根据数据操作智能设备,“农作物渴了有水喝,饿了就施肥”。


      “有了它,不仅管理起来方便,还能省下不少工钱,很划算!”陈槐康笑着告诉半月谈记者,采用水肥一体化项目管理的农作物,一般可比旁边的地多收两三成,施肥也不用再雇人雇机器。


      “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可控,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江苏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詹雄腾,在江苏阜宁县益林镇工作已近3年,自称完全是个“新农民”。他介绍说,闽中公司主产品是双孢菇,年产量达3000多吨,但使用的人力并不多,靠的就是“智慧农业”。


      在菇房门口,半月谈记者看到一个精密的控制系统,上面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十余个数据,对蘑菇的生长环境实现“一键控制”。有了这个“大管家”,来务工的村民只需在蘑菇成熟后采摘即可。


      “一个菇房成本大概100万元,这套控制系统占了大头。”詹雄腾说,虽然昂贵,但很值得。“有了高效、精细的管控,总的算起来节约了大量成本。”


    148da337e6761045_640o.jpg


      一张“身份证” 信息全追溯


      走进正邦集团位于江西省吉安县的一家鲜肉直营店,只见很多产品上都贴有条形码。


      “这些条形码就是猪肉的‘身份证’。”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说,作为一家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兽药研发等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正邦在多个基地引入产业标准化和溯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食品安全产业链。


      打开一款名为“邦养猪”的APP,记者轻松查到了正邦各批次生猪的存栏位置、饲喂记录、免疫记录等信息。正邦集团农牧互联网业务负责人黄振平说:“我们想通过‘邦养猪’这个平台打通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构建一条全新的猪产业生态链,并以此保障食品安全。”


      插上了科技翅膀的“智慧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还实现了农产品的生产可监督、去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在江西省高安市海亮明康汇蔬菜基地,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里不像菜地而像车间,而且生产出来的蔬菜上都贴有二维码。


      “我们这里的蔬菜,从播种那一天起,就有一个‘身份证’,消费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它是哪里生产的,哪一天种、哪一天收的,期间用了哪些农药、化肥。”海亮明康汇蔬菜基地负责人赵宁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2013年,海亮集团刚开始在高安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时,也和业内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不信任、优质农产品卖不出优价”的困境。如今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基地种菜省心,消费者买菜放心。


      农事有疑难 网络来支招


      在江西奉新县宋埠镇宋埠村,建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单春拿着手机,对着一块农田扫描定位。不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他身边田块的编号、营养成分和施肥建议:土壤酸性较强,可增施生石灰。


      通过手机一键就能轻松获取施肥方案,宋单春使用的是“江西12316”APP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系统。为打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江西省2015年启动“互联网+测土配方施肥”生态系统建设工作,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测土配方施肥查询服务。


      不仅是奉新,全国不少地方也积极“用电脑代替人脑”,以科学代替经验,不但节省大量人工成本,而且使农业生产管理更精准更高效,收到增产提质增收效果。


      在苏州市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苏州申航生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池塘智能化生态养殖基地,物联网技术被应用于养殖管理各个环节——安装在养鱼水槽边的传感器自动监控水温、PH值、溶解氧、COD等七大指标,推水、定时定量投饵、过滤吸附废弃物也实现全自动操作。


      江苏泰州市农委则搭建了“农牧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政策咨询、社区交流、困难求助、农情调查……打开“农牧旺”APP,各项功能板块一目了然,项目报批、农村保险等服务也可在线办理。此外,平台还为农户提供农副产品在线销售等服务。


      “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解决许多问题。”负责平台搭建和管理的神农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林介绍,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便捷。去年农民高长怀发现自家田头苗穗发黑,便在平台发送了一条求助信息,第二天就有专家与他联系,约定时间上田头查看,及时给予帮助。




    绿色农业:让农业永葆“健康态”


    0e99424d380fd0af_640o.jpg


      6月7日,河南浚县一处麦地正在收割小麦。 


      绿色农业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更多是一种主动对接市场的创造,所以它显得特别活泼、丰富且有生命力。


      药肥减了,效益增了


      67岁的广东恩平市锦岗村村民甄柱新从十几岁就开始种田,如今他每亩稻田少用了60斤化肥,却多收了100斤稻谷。这一转变源自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探索。


      “过去农民在插秧后20天内就下完了所有肥料。现在则是分阶段科学施肥。”恩平市农业局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办公室主任谭乾开说,项目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按照“4231”分段施肥:以每亩90斤为平均标准,插秧时基肥用40%,插秧后15到17天时施肥20%,35到40天时施肥30%,60天时施肥10%。


      “一次性施肥,很多肥都被雨水带走了,分段施肥能更好地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参与农户的用肥量已从平均每亩110斤降到90斤,效果明显。”谭乾开说。


      “原来种植水果把外观放在第一位,化肥、农药全都要上,有时会多上,不仅品质没法保障,还会造成面源污染。”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超纲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倒逼我们绿色转型,首要是从化肥、农药减量入手”。


      这家合作社拥有3000多亩地,主要种植砀山酥梨。“这几年复合肥用量逐年减少,亩用量已从100多斤到几十斤,去年不用复合肥了,而用有机肥替代,花费并没有增加。”刘超纲说,农药方面,不仅杜绝使用剧毒农药,还注重绿色防控,采用粘虫板,逐年减少打药次数。


      绿色种植提高了内在品质,受到消费者青睐,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去年普通农户的酥梨一斤卖1元左右,我们合作社的酥梨均价达到2元,有的高档果子能卖到5元。”刘超纲说,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效益增加了,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形成了“少药肥-高品质-增效益”的良性循环。


      链条长了,生态好了


    9fc8b1302cee0b39_640o.jpg


      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咸嘉垸村,村民曹迪明这几天正在稻田里忙着“起虾”。把20多米长的特制地笼沿着田埂铺好,田里的小龙虾就会顺着侧面的网口爬进笼中。等上个把钟头,一亩稻田就能收上满满一筐。


      “以前单种水稻,一亩地纯收入只有两三百元,现在至少4000元。”曹迪明说。与此同时,“稻虾共养”还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的施用,极大缓解了环境压力。


      南县明康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陈明亮说,为了保证小龙虾健康存活,剧毒农药已被农民主动抛弃,稻丛成为小龙虾的“食堂”和“宿舍”。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是最好的水稻肥料,基本不用再另外施肥。


      “稻虾共养”也养出了一条产业链,当地企业加工的调味虾、虾仁等零食,远销日韩和欧美。出产的“稻虾米”价格也比以前提高一两倍。


      农业产业链条长了,效益增了、生态好了。在不少地方,这种循环农业都成了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


      “我们探索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以猪场为核心,发展猪-沼-菜,带动种植蔬菜、果树、绿色苗木等,同时林下又种植中草药、散养鸡鸭鹅等。”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慕京生说,这既带动了农业产业,也完善了生态循环链条。


      亳州市农委副主任孙德平说,亳州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为基础,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集成推广“猪-沼-菜(果、粮)”“牛-菌-肥”“秸秆-养牛羊-有机肥还田”等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已建成多个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


      用途多了,品牌响了


      初夏时节,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灌区陆续开始夏播生产。银川市永宁县的种植户黄彪却已做起了秋收后的生意。他和客户不谈收粮、不谈收菜,专谈预购曾被当作垃圾的田间废弃物。


      “以前粮食、蔬菜收获后,我看着成堆的秸秆、蔬菜剩余物就犯愁,烧也烧不得,堆在地头又发臭,还给虫子当了窝。怎么处理曾是我的一块‘心病’。”黄彪说,秸秆从农业垃圾变成“农家宝”,是这两年才发生的事。


      2015年,银川市开始推广循环农业项目,政府补贴企业和合作社购置机器,用田间废弃物制作有机肥,受到农民的欢迎。


      绿色发展不仅包括资源的绿色利用,也包括打造响当当的品牌,逐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去年安徽省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落实“三品一标”农产品补助政策,全省有效获证农产品409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40个,绿色食品1700个,有机农产品4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5个。


      “我们公司注重发挥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采取绿色生态方式种植水稻,提高产品品质,并注册了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黄山市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海波说,该公司生产出的大米在200多家超市门店销售,每斤市场价达6元左右,而一般大米才卖2元多。


      “我们把住了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生态关口,保证了品质,做响了品牌,绿色农业大有前途。”徐海波说。




    定制农业:吃啥种啥,种啥赚啥




      在河南内乡县,市民正在采摘众筹定制的游桃。


      不仅是按需定制,而且是大规模的按需定制,在农业3.0时代成为可能。以消费为核心的定制农业,正在开启对传统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性、系统性、颠覆性再造。


      众筹模式发展会员 个性定制天地广阔


      广州神农田园农业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神农田园”6月21日的文章,是一份题为“2017年下半年种植计划书”的调查问卷,开列蔬菜品种多达62个。调查问卷经会员反馈后,公司再根据会员意见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下半年的种植目录。


      “我们做的是定制农业,就是结合我们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条件,根据会员的需求来提供农产品。现在公司有150亩左右的土地,一年要种100多个品种的蔬菜。”神农公司总经理邓小刚说。


      神农田园从2013年开始从事定制农业。最初客户只有10来个家庭,而且都是亲朋好友,现在的客户已有400多个。目前公司产品不仅有蔬菜,还有大米、鸡、鸭、鹅、鱼和猪肉。生产标准承诺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肥料、转基因品种、除草剂、激素。销售采用的是众筹模式,会员先预付一年的费用,然后公司按约定配送农产品。


      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事物,定制农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仅在神农田园周边,就有七八家定制农业农场。这一农业形态要求有高素质的农业经营主体、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发达的互联网通讯技术、能匹配需求的物流体系,属于农业界里的“高精尖”。


      如今“高精尖”正在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开始成为定制农业的拥趸。


      从事农业多年的毛志勇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小农经营模式,其实也是基于我国地理、气候、人力资源条件的现实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定制农业天然契合中国农业的综合禀赋。同时,随着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愿意为优质农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给定制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拥抱网络对接需求 电商直销精准富农


      农村电商已成为河南驻马店市乡村一道风景线。目前,该市涉农电商企业有300多家,“80后”李敏创办的“来村网”便是其中之一。“农产品也需要精细化定制,线上下订单,线下标准化种植、加工和包装,使农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李敏说。


      据统计,驻马店市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已从2014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亿多元。互联网定制农业日益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互联网+”极大地改造了今天中国农业的产销模式,以消费为起点的定制农业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认领一亩富硒茶山,喝上自家富硒好茶”,这是安徽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网络销售项目。这一网络定制项目反响极好,2000亩生态富硒茶园很快被认领一空。


      天方茶业董事长郑孝和说,茶山认领实现从茶园到茶杯零距离,客户认领的专享茶园将由天方茶业派专人按照有机方式管护、打理,每年定期提供私房茶。客户还可以通过天方茶叶引进的“物联网”实时监测平台,随时对自己认领基地上的茶叶生长采摘、加工包装等全流程进行监控。


      “过去我们生产和销售是两条线,茶叶采摘后全指望销售,市场波动和风险较大。现在一根网线实现精准产销,极大降低了农产品滞销风险。”郑孝和说。


      重庆江津区杜市镇的毛世强饲养宠物兔,他的养殖基地从选择宠物兔品种开始就进行网络数据分析,选出当前年轻人最喜欢的几个品种,然后根据网络下单和实体店的预约情况控制种兔的产仔数量,真正做到让消费决定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

    e654909d955df9b6_640o.jpg



      重组农业生产流程 资源联合供需多赢


      成立于2014年5月的安徽省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由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它开创了另外一种按需定制的农业模式。


      具体来说,这种联合体有三个“圈”: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麦种植大户的联盟为基础,形成了企业生态圈;以小麦系列产品为主线,集面粉、面制品、特需人群专用粉于一体,打造出了产品生态圈;以小麦品牌化、专用化、良种化组织生产,构建小麦产业生态圈。


      三泰公司董事长祝跃华说,联合体把粮食生产过程各环节分别委托给各类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农户、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之间交易联结、互助联结和资产融合,从而构建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


      “这种模式给种粮大户带来的效益是解决其仓储、资金、市场服务等问题,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收益。给龙头企业带来的效益是解决了粮源、客源、收益等根本性问题。”祝跃华说。


      “从现代农业发展来看,联合体的推进能达到多赢的效果。”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告诉半月谈记者,联合体能够围绕需求整合产业链,使农业生产全流程更加高效。


      目前,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已经吸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650家,示范面积达40万亩,实现了联合体内部耕种收管储加一体化经营。这样的新型联合体,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具潜力的发动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